当前位置:首页 > 作文 > 观后感

《朗读者》观后感

时间:2025-05-07 16:58:16
《朗读者》观后感

《朗读者》观后感

看完一部影视作品以后,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吧,不能光会看哦,写一篇观后感吧。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观后感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朗读者》观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朗读者》观后感1

二战后生活在柏林的15岁少年迈克患上了猩红热,他坐车到很远的图书馆中找寻自己爱看的书籍。迈克有一次在路上病发,汉娜将他送回家,两人开始渐渐交谈起来。病好的迈克,回到了汉娜所居住的房间,而两颗同样寂寞的心,此刻交汇在了一起,15岁的迈克和35岁的汉娜发生了一段惊世骇俗的忘年恋,此后汉娜总是让迈克为她朗读,在迈克的朗读中,汉娜像个孩子似的时而痛哭,时而大笑,那个夏天,迈克满16岁之前的那个夏天,是他们一生中最短暂最快乐最不能忘怀短暂时光。相爱容易,相处太难。汉娜最后离开了迈克。而迈克再一次看见汉娜是在对二战战犯的审判席上。汉娜作为主要战犯被判终身监禁。在汉娜终于特例获释时,长大的迈克再也没有当年的激情。而冷漠的迈克也让此时白发苍苍的汉娜心灰意冷,最终选择了在监狱上吊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人性都是善良的,然而战争会扭曲这一切。当当年那个善良的少妇汉娜坐在审判庭上的时候,想必不光是迈克,所有的观众都会感到惊讶,那样一个善良的人,居然会是一个放火烧死300人的纳粹战犯。当汉娜坦然的承认她做过这一切的时候,她显得是那样的可怕。汉娜真的变了吗?不!她依然是当初那个汉娜,仔细的观众可以发现汉娜是唯一一个诚实回答法官的问题的人,然而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一切?答案就是战争。因为战争,汉娜成为了无情的女看守;因为战争,汉娜把在毒气室和焚尸室每天不间断的杀戮看成了生活中很平常的一件事,就如同每个人每天要吃饭睡觉一样。直至到法庭上汉娜也这样反问道法官,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战争泯灭了像汉娜一样所有善良的人。战争不光摧毁着物质,更可怕的是他摧毁了人的心灵。

观看完本片,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还是由凯特温斯莱特扮演的汉娜。汉

娜悲剧的一生让我唏嘘不已,首先汉娜是一个非常有自尊的一个女性,在法庭审判中,要强的汉娜为了不让别人看出自己是文盲,她毫不犹豫的承认了本来不该自己一个人承担的罪行。而多年后,迈克冷漠的态度让汉娜觉得自己关于迈克还一直爱着自己想法是那样的可笑,觉得迈克寄给自己他朗读的磁带给自己带来的感动是那样的不真实,她选择用自己的生命维护着那残留的自尊。第二,汉娜是一个敢爱敢恨的人,从开始她敢爱上一个比自己小20岁的迈克开始,从那个老板对迈克说希望你妈妈会喜欢,然后勇敢地接受迈克的吻开始,她就是那样鲜活地敢爱;从她开始认为自己和迈克不合适的时候,她毫不留恋地离开;从最后她认为迈克不再爱自己,她毫不犹豫地选择死亡的时候,她又是那样鲜活地敢恨。行到后段,迈克开始给汉娜寄出他所朗读的作品磁带,当迈克那熟悉而又陌生的声音从录音机中缓缓流淌出来的时候,不光是汉娜我也是双眼噙着泪水,这一刻过去与现在的时光重合到了一起。可能在汉娜的思维中又回到了那个美丽的夏天,每天匆匆赶来的迈克深情地在为他朗读着带小狗女人,为他朗读着荷马史诗中的故事,而此刻,时过境迁,汉娜已经成为阶下囚,而迈克也早已是一个女儿的爸爸。但是那熟悉的声音却又将两个人连在了一起。有了迈克的鼓励,汉娜仿佛找到了生活的希望,文盲的她通过迈克的录音开始吃力的学习一个个单词,最后竟然可以写出一些简单的句子,这不能不说也是爱情创造的一个小小的奇迹吧。然而好景不常,迈克后来再也没有寄给汉娜磁带,而她无数次地询问都石沉大海,汉娜也放弃继续下去的希望,或许她和迈克都知道他们都已经回不去那个夏天了,这辈子他们只能注定相爱,不能厮守。

还记得迈克的导师在上课时讲过这样一句话――保密是西方文学中的核心,是由不同原因,而有着不同个性的人塑造,有的邪恶,有的高尚,从而导致他们

不愿公开。而这句话的出现刚好是在迈克询问汉娜名字的时候,这或许有意无意的地想向我们传达什么,而这句话也暗示了两人今后的命运。很显然,当时的迈克根本就没有在意他导师所讲的,他那时只是想早点下课,早一点见到汉娜。如果若干年后的迈克还能记起,不知是怎样地感叹。命运其实无时无刻都在提醒着我们,而我们大多数人和迈克一样,都忽视了它的存在,造成了许许多多的遗憾,但或许就是有这种遗憾,我们的人生才显得丰富多彩。

本片在拍摄技巧上,并没有使用什么花哨的镜头语言,全片都是以一种很朴实的叙述性镜头来进行。不过朴实不代表没有亮点,在一开头,导演用主观镜头拍摄那一列列车驶过,在回到过去以客观镜头拍摄坐在列车的迈克,给人一种现在与过去交织的感觉,让人感觉处理的十分巧妙。在音乐背景的使用上,导演选择的是一些很舒缓的音乐,不仅和本片主题相契合,更是将观众带入到一个剪不断,理还乱的惆怅氛围中。在色调的运用上,导演选择的是一种偏暖色调,我认为这样选择的理由同音乐的使用有异曲同工之妙。

总的来说,《朗读者》是一部看完后让人深思的一部电影,你或许为汉娜和迈克的感情惋惜,或许为汉娜的所作所为感到不可理喻,或许会为迈克的最后的绝情感到失望,但是我想说的是它无关善恶,有关爱情。

《朗读者》观后感2

如今,在“央视一姐”的头衔之外,她又被赋予了“才女”和“网红主持人”等新标签。

变化:当制作人独处的时间几乎没有

做了制作人后,董卿坦言生活发生了很大改变。她有个习惯,手机从不带进卧室。可最近这个多年的习惯被打破了,她需要通过手机和很多人保持联系,独处的时间也几乎没有了。

20xx年3月,董卿第一次跟央视导演刘欣提起《朗读者》的节目创意,当时她就提出“高而不冷”的观点。节目播出后引发的热度超出了董卿的预料。她预期的受众群是50后、60后、70后和80后,让她没想到的是90后和00后成了《朗读者》的主力观众。《朗读者》第一期播出后的两天内,自媒体上与之相关的超十万阅读量的文章已经数不过来。第一期节目嘉宾濮存昕读的《宗月大师》出自《老舍散文》,节目播出后这本书上了微博热搜榜单。有些此前拒绝过节目组邀约的嘉宾如今也改变心意了。

在策划阶段,董卿请来很多人,同行白岩松、作家刘震云和导演陆川都在她的名单里,她当时就像祥林嫂一样见谁就说。那时候她每天睡眠不足,凌晨4点睡早上8点起,总是睡不着:“我紧张。醒来一睁开眼就想节目的事,想着嘉宾、读本、故事、后期……第一次录制的时候,我还是害怕得跟导演说我上不了台了,觉得自己好像已经没有力气再说话了。”

“要么在台上主持,要么在台下为台上的主持做准备。”这是董卿一直以来的工作状态。筹备《朗读者》一年里,台下的工作她通常是和团队一起完成的。此前她惟一的身份是主持人,台下的工作她都自己在家里完成。春晚直播前,她一个人待在书房,想象着全国观众就在她的面前,“亲爱的观众朋友们”她开始大声练习,“音量之大,估计楼上楼下的邻居都早于观 ……此处隐藏11363个字……他,就做一个麦田守望者。把问题交给时间,要有耐心。”

这是上过央视后收到短信最多的一次

麦家说,刚播完这一期节目,他的手机就收到一大堆短信,“我每年至少要上两三次中央电视台的节目,但以前好像没有这么大的反应。我觉得它的收视率不会差”。他认为,《朗读者》的特点就是反娱乐反时尚,可能很多人已经讨厌这种碎片化娱乐至上的节目,所以教人智慧的反而会赢得收视率。

在麦家看来,创作者除了需要创作出引人入胜的作品,还必须对受众产生正面的影响。“我觉得《朗读者》这个栏目你可以感觉到它向经典致敬,那种庄重性,是我们需要这些东西。”作为曾经的电视行业从业者,麦家对电视行业的现状明显有些不满,一些综艺过分强调娱乐缺乏内涵却美其名曰“满足观众的娱乐需求”,在麦家看来就是不负责任的行为,“我相信观众的胃口都不是天生的,是可以调整的。作者、艺术家也好,包括做电视节目的相关人员也是这样,你要拿出你的态度出来。”

在采访中,当问到会推荐哪些朋友来参加《朗读者》时,麦家同样推荐了一位作家:莫言。“他知名度高,可以带动这个节目收视率,关键是他的普通话也比我标准很多。”

国家一级导演、董卿的好友娄乃鸣在看过节目之后说:“用两个字来形容第一观感就是‘惊了’!完全没有套路的一个节目,哪里请来的大神?在不经意间流露美和旺盛的生命力真好。”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影视传播研究中心主任尹鸿评价节目称:“满电视都是明星玩游戏,央视的《朗读者》却别具一格,‘慢下来’用朗读做电视,真是稀缺而有价值的电视文化。”

节目播出后,再次引发微博和朋友圈的热烈转发。嘉宾的人生感悟也令众多观众感慨万千:“我等《朗读者》等了整整一年,《朗读者》,重点落在了‘者’上,以人为本,解释的还是人。片头看得我热泪盈眶,读到了优美的语录,读到了精彩的人生,看到了河山大好,看到了爱”;“在《朗读者》你可以遇见多年前的自己,内心深处的自己,和未来希望的自己。在文字中放飞想象,在朗诵中感悟人生”。

《朗读者》观后感9

《朗读者》总导演之一刘欣曾说,这不是一档读书节目,强调的是情感,不是孤立地读一篇文章,而是挖掘文章背后的人和事。

这项人类几乎天然习得的技能,因为电视节目《朗读者》的热播,被带到我们的面前。当我们在谈论朗读时,我们在谈论什么?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副教授王明军,近日接受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专访。

《朗读者》总导演之一刘欣曾说,这不是一档读书节目,强调的是情感,不是孤立地读一篇文章,而是挖掘文章背后的人和事。看了节目,最打动王明军的不是濮存昕[微博]这些名人,而是那几个无国界医生的从容淡定,那对来自成都的普通夫妻的文艺生活,还有老翻译家的率真与深情――那些普通人。

王明军笑言,最初很担心节目会找一堆明星,变成明星朗诵会,现在看来多虑了。不过,他还是有些担心:“节目不能用力过猛,不要变成朗读版的‘艺术人生+感动中国’。朗诵是一个往里走、走向内心的过程,是个让人安静而自得的过程,而电视手段又不得不往外走,让更多人共鸣就不容易安静。当然,这样的节目,有总比没有好。”

节目组还在杭州设置了移动“朗读亭”。一天,一名75岁的老奶奶在亭子里读了老伴给她写的情书。那天是他们结婚50周年的纪念日,病床上的老伴用唯一能动的手,把圆珠笔绑在手臂上,用了两个小时,给妻子写了一封歪歪扭扭的情书。这份别人难以辨认的书信,老奶奶每一个字都背得出。走出朗读亭,她泪如雨下。

王明军说:“声音有色彩、有温度、有个性,能直扑人的心灵。声音的意义在于人类情感的唤起,营造一个更加鲜明的意象。朗读一定要回到具体的人、具体的故事。哪怕你不专业,读得不顺、有口音,但那是从你心里发出来的声音,与你的身体、生活结合在一起,与我们共处的语境产生共鸣。”

有一首歌这样唱:“有没有那么一首歌,会让你心里记着我,就算日子匆匆过去我们曾走过。”歌声总有跨越时空的力量,唤起当年的情感。而在《朗读者》中,96岁的大翻译家许渊冲,讲到自己翻译的第一首诗是因为喜欢一个女同学时,依然露出少年般的笑容。

王明军说,听到一首歌,也许你会想起某个时代,但如果这首歌是某个人当年给你唱的,那就是你的私家记忆与时代记忆的交融。所以,同样的,我们读一篇文章,也能回忆想起当年读的时候,在你身边的那个人、那些事。

王明军告诉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在中国古代,文章一定是要读的,甚至“词”这种文学形式,本身就是为了唱;而像“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也说明了朗读的必然。而且,很多文章形式在诞生之初就是为了朗读,比如宣言、公告、诏书,“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在古代,无论是关于祭祀还是战争的文章,都是要读出来的。

现在,我们从小学语文,顾名思义,语和文是连在一起的,而且学习语言的过程也是先语后文――先说话,再写字。只是到了更高年级,除了专业学生,考试只考写文章,朗读就被慢慢弱化,脱离了教育范畴。

在之前很长一段时间中,朗读变成了纯艺术活动,更多与艺术演出画上等号,不再是口说我心,而是变成了表演。以至于很多年轻人一听“朗读”,脑海中会浮现出那些夸张的表演,“啊!母亲!”“啊!祖国!”

王明军说:“这用行里的话说,就是拿腔拿调。自诩专业的人,一上台,就自然地做出了抒情状、叙事状、激动状。当然,也许他是真激动,但因为有了‘腔调’,就削弱了个性。其实朗读离普通人不远,只是它展现出来的样子离我们远,形式主义带来疏离感。”

《见字如面》《朗读者》等节目的出现,重新定义了朗读。

王明军说:“让朗读重回我们的情感和生活,这是《朗读者》正在寻找和回归的方向,也是这类节目带来的意义,优秀节目的意义也在于引领和示范。对普通人来说,朗读可以随时发生,但在读的同时还要去听,多听一些好的作品,多看一些好的节目。”

至于什么是适合朗读的文章?王明军认为,这与每一个朗读者的认知阶段相关。同样一句“白日依山尽”,小学生和大学生都能读,只是大学生会有更广阔的意境和更深远的想象。王明军不认可壁垒鲜明地把各个年龄段分隔开来,“你怎么知道孩子不能听大人读的东西呢”?

欧阳夏丹读过一套“家庭背景声”,里面收录了罗素等多位名家的文章,关于哲学、艺术、科学、人类社会等。“声音是一种特别好的伴随状态。把这样的朗读作为背景声在家里放,给孩子听,孩子不一定能跟着读,也不一定能听懂,但听着听着,就会进入到他的脑海中,孩子也许会受到影响”。

现在,线上有《朗读者》等朗读节目的热播;线下,也有不少年轻人热衷参与各类独立书店、出版文化机构组织的朗读活动。

在王明军看来,这些活动并非只是大城市文艺青年的专属:“朗读是表达情感的方式,而情感不分年龄与身份。设想,一个打工者,辛苦了一天,突然收到从老家寄来的一封孩子的信,他轻轻读出来,一定会心潮起伏――这是我们人类所共有的感情。不同艺术形式的流行程度不能一概而论,朗读可能无法超越KTV,但随着我们阅读习惯、思维习惯、心理安静程度的增加,朗读会被越来越多人接受并喜爱。”

《《朗读者》观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