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 > 事迹材料

优秀特教教师先进事迹材料

时间:2025-05-07 17:03:56
优秀特教教师先进事迹材料

优秀特教教师先进事迹材料

在日常学习、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事迹吧,事迹有两种用途:一是宣传典型,二是评选先进。一般事迹是怎么起草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优秀特教教师先进事迹材料,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优秀特教教师先进事迹材料1

每一个特殊的孩子都是坠落人间的天使,每一位特校教师都是守护天使的精灵。1991年,付春侠从白城地区幼儿师范学校毕业。从教30年,始终奋斗在教育第一线。她用教师的神圣职责和母亲的博大胸怀,在孩子们的世界里撑起了一片爱的晴空。

潜心教学

付春侠是一名普通的特校老师,始终工作在教学一线。教育一群特殊儿童,需要投入更多的耐心、爱心和责任心。每天面对着分辨能力和自理能力都很差的学生,付春侠深深体会其中的酸甜苦辣。她班上的孩子大部分来自乡镇,年龄差距特别大。小的八九岁,大的十五六岁。这些孩子有的视力不好,有的动作协调性不好,有的患有癫痫、轻度脑瘫、自闭症等疾病,还有的孩子存在智力障碍和语言障碍。一个动作,一句歌词,付春侠往往都要教上几十遍,甚至几百遍。

为了孩子更容易接受,她既要把握教材的重难点,更要把握学生的学习特点。为此,每一节课她都精心设计,制作教具和课件,仔细斟酌每一句话,充分发挥学生的视觉听觉优势,弥补他们的智力残缺,帮助孩子们学习发音,发准音……不厌其烦的重复。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繁杂琐碎的工作是常人无法想象的单调和枯燥。学校有名同学患有癫痫病,智力发育迟缓,肢体协调性极差,语言发展几乎为零。为了让他学会说话,付春侠每天早早来到班级,从问“早上好”开始,由一个字到两个字,不厌其烦、反复多次和他一起说,一有闲暇时间就和他在一起利用游戏的形式鼓励他学说话。经过一年的努力,这名孩子已经能独立说出三个字以上的话了。看着孩子和家长满意的笑容,付春侠觉得一切的付出都值得。

虽然工作辛苦又繁重,但看到孩子们天真无邪,求知若渴的眼神,想到家长对自己的信任与期盼,付春侠无怨无悔。责任萌生关爱,关爱产生灵感。慢慢的,孩子们都爱上了付春侠的课,觉得她是值得信赖的老师,是他们亲密的好朋友。在付春侠的精心培育下,孩子们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能力,都有了很大提高。

专业成长

付春侠深知在特殊教育战线上,想把特殊孩子教育好,就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做支撑,成为这方面的行家里手。于是,她一头扎进工作中,从零开始学习手语,每天《手语书》不离手。付春侠给自己规定的任务是每天必须学会20个手语,跟着专业的手语老师学,照着镜子反复练习,有时间就学习《特殊教育学》《特殊教育心理学》等专业知识,从网上下载各种有关特殊教育的资料。

2015年,学校开始招收智障的孩子,付春侠主动请求去培智部任教。培智部的学生残疾程度参差不齐,教育教学难度极大,老师们都觉得头疼。付春侠凭借十几年的幼教经验与老师们共同探讨、摸索、交流,逐渐形成了一套适合培智部孩子的管理方法。她还积极参与了两项省级课题研究,目前已进入结题阶段。撰写的多篇论文发表在国家级刊物上,被评为市级骨干教师、教学能手、教学精英等称号,参加市里的各项基本功比赛,均获得好的名次。

爱至深处

从事特殊教育工作,对于付春侠来说,进入了全新的教育领域。有的学生需要住校,吃喝拉撒睡样样都得操心,那担子压的付春侠喘不过气来。看着孩子们比比划划,咿咿呀呀不知所云,她有一股说不出的感觉涌上心头,是心酸、是同情、更是不知所措……但她很快调整好自己。“正是因为孩子们身上的缺陷,我作为一名特殊教育工作者才要给他们享受平等教育的机会,为他们打开生活的另一扇窗。”付春侠经常这样想。特殊教育工作是一项造福孩子,造福家庭,造福社会的工作。孩子们年龄小离开家,不适应校园生活,常常哭着找妈妈。为此,付春侠总是给予学生慈母般的关心,天冷了,提醒学生添衣服;天热了,督促学生勤洗澡;感冒了,给学生端茶喂药。

2014年秋,学校开展送教上门工作,付春侠负责位于洮北区农电小区的黄云(化名)同学。她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有目的的安排教学内容。无论刮风下雨,严寒酷暑,她都一如既往,严格遵守时间给学生认真上好每节课。孩子患病住院,她还主动为孩子捐款。

付春侠就是这样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把爱心都奉献给教育事业。她爱这平凡的事业,播撒期盼,收获成功的喜悦;播撒清贫,收获社会的富强。做一名特殊教育工作者,是付春侠今生无悔的选择。

  优秀特教教师先进事迹材料2

夸美纽斯曾经说过,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杨超认为: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应该具备良好的道德素质、扎实的专业知识、坚定的理想信念和一颗仁爱之心。

坚定的信念耕耘特教麦田

信念坚定,他直面未知的风雨。2019年9月,他来到南昌市培智学校,担任体育教师。开学第一天,让他至今记忆犹新。大多数孩子是家长牵着进学校,还有的孩子甚至是家长扶着走进校园,原来很多孩子的行走极其困难。课间十分钟,当他看到孩子们在操场上横冲直撞,本欲劝阻,结果孩子们却一副懵懂无知的疑问写满全脸。回到班上,教室里的孩子有的自言自语,有的玩弄手指头,有的四处乱跑,还有的胡乱大叫。他厉声呵斥了,熟料,孩子们似乎毫无反应,依旧自顾自地做自己的事。“这是什么学生?这样的学生该怎么教?”他开始怀疑人生:是否继续留下来当老师?整个人就像一个泄了气的皮球。可他转念一想:能够成为一名教师,是他从小到大的梦想,怎可遇到一点点困难就轻易放弃?于是,他鼓起勇气,更有耐心,寻找方法,针对孩子们的个性化差异逐个去引导。哭闹的孩子,上前轻拍他的后背;坐不住的孩子,带他去操场上走走;玩手指的孩子,让他做一些感兴趣的学习任务……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如今,不管他走进哪个班,只要他课前问孩子们:“杨老师要给你们上什么课啊?”一声声清晰地回应便冒出来:“体育课!”此时,他心中充满了自豪,对于智障孩子们来说,声声回应就是他们偌大的进步与成长。想着平时对孩子们的付出没有白费,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他内心涌动着幸福与满足。渐渐地,他对特教教师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是一份崇高而伟大的职业!坚守特殊教育这片绿油油的麦田,是他此生无悔的选择!

独到的方法突破教学难点

多维探索,他巧揭迷蒙的疑雾。作为一名师范院校毕业的体育生,知道如何上好一堂体育课,也知道如何引领孩子们快速领会重难点,以便于学以致用。可这些用在培智儿童的身上,犹如对着棉花使劲,毫无作用。孩子们的残障类型多,有单纯智障、自闭症、唐氏综合症等等。孩子们的能力差异也大,一节课能顺利上下来的都是凤毛麟角。除了一两个能力较好的孩子能跟你有简单的对话外,其他孩子对老师发出的指令,大多置若罔闻。尤其是上室外体育课,这样的孩子满操场乱跑,完全不受约束,起初多节室外课均以失败告终。他吸取教训,主动向有经验的老教师请教体育课的上法?如何让孩子 ……此处隐藏1219个字……深疼爱自己的老父亲敞开心扉的谈谈自己当年的报考初衷。她只是清楚记得自己带着任性和些许叛逆在父母默默流泪的叮嘱中匆匆奔向求学的远方。

一向要强的孙晓艳让同事劝阻无效

因为热爱,所以努力!三年的昌乐特师学习生活,孙晓艳用勤奋好学不断提升自己。每年的奖学金和一大堆证书见证着她的努力付出。

现实和梦想总是充满距离。2001年,特教毕业的孙晓艳却学无所用:家乡峄城没有创建特教学校,她被分配到普通的中学任教。

看到同班同学大部分都分配到特殊教育学校或残联工作时,她的心情很失落。

初执教鞭,孙晓艳只有19岁。她新到的学校缺英语老师,校领导找到了她。农村学校,英语师资紧缺一直是个难题,英语教学也一直让很多教师视为畏途。好心的老教师怕她不了解情况,真诚的劝她慎重考虑;亲戚中的教师更是直言不讳的千万不要接招。可是生性要强的孙晓艳还是接受了任务。

虽然是师范学校毕业,但毕竟专业差异很大,教英语对她来说是一种挑战。由于她热爱教学,她喜欢和学生在一起,虽然教英语有点困难,但是她很有信心,乐意的接受了挑战。为了能够证实自己可以教好英语,她一点一滴从头学起。白天的孙晓艳上课、作业、班级管理、课后辅导忙的像个陀螺,晚上就在宿舍里学到深夜。偌大的`校园只有她一个人住在学校三间瓦房的大宿舍,空荡荡的校园,空荡荡的宿舍,只有19岁的孙晓艳在挑灯夜读。

孙晓艳的日记里永远记着2005年6月15日的夜晚,因为一直埋头备课,她没有注意即将来临的暴风雨,宿舍的窗户还没来得及关上,就被肆虐的风雨打烂,整个宿舍就在雷电交加中变得风雨飘摇。一向要强的孙晓艳吓得瑟瑟发抖,躲在角落里哭的稀里哗啦。

“刚开始当老师确实觉得辛苦,但是当他们大声叫一声‘孙老师好’的时候,再看看所教班级优异成绩的时候,我觉得再苦再累都值得。”孙晓艳经常这么说。

出色的教学成绩和工作能力,让孙晓艳除了一线教学还兼任了全镇教委负责英语教研和政工工作。每天超负荷的劳动,让身怀六甲的她疲惫不堪。2016年12月8日,孙晓艳拖着沉重疲惫的身体回到家,当天晚上孩子早产一个多月来到了这个世界。手术当天晚上,麻醉还没散尽,电话响了,电话那头是一位教龄近30年的老教师在职评材料填报中遇到了难题,她忍着疼痛给老教师详细讲解。后来,这位老师见到她后,握着她的手说:“真是太不好意思了,你刚下手术台,我就给你打电话……”

手术第二天,她躺在床上告诉同事哪一项工作还没做完?要如何去做?同事接手工作后,摸不清头绪,她就在电话中给详细说明。刚出院回到家就坐在电脑前填一个又一个表格,接一个又一个咨询电话......

月子期间,婆婆意外摔伤,公公因急性肠梗阻和胆囊结石住院治疗,她既要照顾好两个孩子,还要随时接听单位的电话,处理一些应急工作,出了月子,她的体重仅剩九十多斤。

一直等待的孙晓艳终于重返特教的讲坛

梦想总是留给那些一直坚持的人。2019年1月峄城区特殊教育学校开工建设,孙晓艳心中的特教情怀再一次被点燃。

“现在的工作就很好,稳稳当当的干就行了,都三十七八了就别改行了。”心中泛起的涟漪被老父亲的一句话瞬间击碎。

“你现在的工作成绩和工作环境都让人羡慕,再改行还得从头再来多不易”,一向要好的闺蜜也真心的开导她。

“家里的二宝正是需要呵护的时候,再去面对那些更不好教的孩子,别去受那份罪了”,丈夫的劝导也不无道理。

可是,心中有个声音在一遍遍的问自己:“你学的是特殊教育专业就这样废了吗?你当初的梦想哪里去了?”

认准的事就要自己走下去,孙晓艳义无反顾的决定:重返特教讲坛!

学校还在建设中,孙晓艳就努力投身准备工作。

2019年8月1日天还蒙蒙亮,孙晓艳吻别了还在熟睡中的两个宝贝,踏上了去威海的列车,开始了为期六个月的文登区特殊教育学校挂职学习之旅。

孙晓艳非常珍惜这次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她深知,即将成立的峄城区特教学校最缺的是师资和经验,自己的这次挂职学习,带着沉甸甸的希望和嘱托。她抓住难得的学习机会,坚持多学、多问、多参与教研活动,深入班级听课,详细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教师的班级管理情况及教学模式;积极加入每周三和周六给重度残疾儿童送教队伍。特殊教育不同于普通教育,需要教师投入更多的耐心、爱心和责任心。每天面对着分辨能力和自理能力都很差的学生,她深深体会到特殊教育的酸甜苦辣。一个简单的字母或生字、一句平常的日常问候语,往往要教上几十遍、上百遍。机械的重复,琐碎的工作,是常人无法想象的单调和枯燥。她深知在特殊教育战线上自己落下的课太多,必须争分夺秒的补上。她抽出点滴时间学习《特殊教育学》、《特殊儿童心理学》等专业知识,从网上下载学习各种有关特殊教育的学习资料,她给自己定了死目标,每天至少读两小时的专业书籍,并做好笔记。挂职期间,她看过的专业书籍堆了满满一书柜,笔记也垒了高高一摞。

孙晓艳最难忘的是挂职期间的送教上门。当她第一次敲开那个叫曲小明(化名)的脑瘫孩子家门的时候,孩子那种冷漠和颓废的眼神让她心头一紧。当家长偷偷告诉她孩子最近一直有轻生的念头的时候,孙晓艳被深深的震撼了,同时,一种使命感在心头油然而生:我必须挽救他!

真诚专业的沟通,不厌其烦地开导,循序渐进的教学让屈小明的态度有了可喜的进步。每到周末都挪到门口迎接孙老师的到来,每次分手都反复的问老师下次还来吗,家里来了客人还要向人飙两句孙老师教的英语,虽然说得含混不清还是让家人流下了激动的眼泪。

作为两个孩子的母亲,年迈父母的女儿,孙晓艳的挂职学习充满了辛酸。繁重的学习之余,她时刻都在牵挂着家人。年迈的婆婆能照看了两个孩子吗?老父亲的身体又该去复查了吧?妈妈的血压不知稳定吗?特别是小儿子刚刚两岁,从没离开过妈妈,刚到威海时,和小儿子视频,孩子在那头哭着找妈妈,她强忍着泪水告诉孩子,妈妈过几天就回家......由于离开家时间太长,回来时,小儿子睡觉总是抱着小被子找奶奶,曾经如此依恋妈妈怀抱的孩子,和妈妈有了距离感,她的心如刀割。以至于现在,孩子一看到家里的行李箱就会惊慌的一遍遍问奶奶:“妈妈又要出门吗”?

学成归来,刚刚创建入学半学期的峄城区特教学校因疫情而赶上了史上最长的寒假。防疫期间孙晓艳一边和同事们努力防疫,组织网上家政训练和康复训练的信息推送;一边抓紧对老师们进行业务培训,常常忙得两头不见太阳。因为她知道,峄城特教的路才刚刚起步,自己作为业务骨干应该责无旁贷的当好业务领跑人。

因为热爱,所以追求!一路走来,孙晓艳的执教路上追寻充满艰辛,也充满收获。2014年参加枣庄市第二届教师技能大赛荣获一等奖;2017-2018年参加一师一优课活动,获市级一等奖; 2018年9月,被评为“峄城区师德标兵”;2018年11月,被峄城区教育局推荐为"峄城区骨干教师建设工程人选”;2020年4月被峄城区宣传部、峄城区文明办授予“峄城好人”称号。面对刚刚起步的峄城区特殊教育,她和她的同事们将会携手奋进,逐梦前行,不断书写小城故事新的特教篇章。

《优秀特教教师先进事迹材料.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