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试题 > 数学试题

两步计算应用题教学

时间:2025-05-07 17:00:20
【精】两步计算应用题教学

【精】两步计算应用题教学

两步计算应用题教学1

学生分析

学生已初步掌握了分析简单应用题数量关系的方法,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他们乐于探究、善于合作,对于自己熟悉的事物比较感兴趣,而对于纯粹的应用题教学有些反感,不太乐意为了解题而解题,喜欢尝试用数学思维方式去观察生活。因此将应用题与别的活动课程进行整合,联系生活显得很有必要。

设计理念

1、联系现实,创设情境,注重融合

《数学课程标准》倡导:要“选取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生动有趣的素材”、“素材应当来源于学生的现实”,这里的现实应该是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中能够见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因此学生素材应尽量来源于生活,在其中又应当具有一定的数学价值。对于三年级同学来说,学生的“现实”或许更多地意味着与他们直接相关的、发生在他们身边的、可以直接接触到的事与物,例如“今天我当家”这个情境就取材于学生熟悉的班队活动。其中,四个计划的设计则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难怪课后有的同学说:“我觉得这节课有点像数学课,又有点像班队课,还有点像思品课。”

2、在开放中合作,在交流中收获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应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培养学生合作的能力。而小组学习是合作交流的重要形式,学生在开放的小组群体中,可以自由自在地交谈,无拘无束地讨论,独立思考,相互学习。在讨论与交流中,思维呈开放的态势,不同见解,不同观点相互碰撞,相互引发,相互点燃,从而实现个人与他人,小组与全班的全程对话。

3、重组整合例题,对教材“二度开发”

在新课程标准和教材之间,仿佛是一片不确定的开阔地,它要求教师从一个单纯的教材“组织者、执行者”转变为教材的“研究者、开发者”,鼓励教师尽情释放智慧的源泉,在教材与标准之间驰骋创造力。因此我们在设计时根据教学的需要,重组、整合了例题,对教材进行了“二度开发”。由于例1的内容较为远离学生的生活,所以我们大胆地处理教材、调整教材、补充教材,大胆地开放“小教室”,把生活中鲜活的、学生感兴趣的题材引进数学的“大课堂”,把两步计算应用题的教学过程设计为“今天我当家”的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其中,和“小红”一起“邀请朋友”、“上街买菜”、“社区服务”、“购物”,在完成计划中自然无痕地用两步计算来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合作学习,使学生初步理解求比两个数的和多(少)几(或几倍)的应用题的结构特征和数量关系,能正确解答这类两步计算应用题,掌握用综合法思路分析推理的过程,提高初步的分析推理能力。

2、培养学生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体验数学就在身边。

3、结合内容渗透思想教育。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师:同学们,学校开展“今天我当家”的活动,你们想参加吗?小红也想参加,她想利用双休日当一回小主人。她把想法和爸爸说了,爸爸说:“好啊!不过那要看看你有没有当小主人的能力?”于是他就考考小红了。

出示:买青菜用了2元钱, 买白菜用了多少钱?

师:你们能解答吗?为什么?是呀!缺了一个条件也就不知道买白菜的钱和买青菜的钱有什么关系了,那你猜猜爸爸会怎么说呢?

生自由发表意见。(买白菜比青菜多用3元钱;买白菜比青菜少用1元钱;买白菜的钱是青菜的2倍)

[细致入微地渗透生活观念,精心设计,巧妙借助“今天我当家”的场景,对生活要素进行提炼,创设了良好的活动情境,帮助学生“从细微之处看生活”,在生活氛围中自觉调动原有认知储备,全身心地为小红想计策、出创意。]

二、提供材料,研讨新课

师:小红也全部答对了,爸爸高兴地说:“那就让你来当家吧!”于是小红就制订了当家的一些计划,她的第一个计划是什么呢?

1、出示:计划一:邀请朋友

请3个同班好朋友,2个兴趣班好朋友,请小邻居的人数比同班好朋友和兴趣班好朋友的总数少1个,请了( )小邻居。

师:你们会算吗?说说看,为什么要先求3+2=5(人)?是啊,跟小邻居的人数有直接关系的是同班好朋友和兴趣班好朋友的总数。

(出示线段图,图略)

师:在图上哪一段表示同班好朋友的人数?哪一段表示兴趣班好朋友的人数?同班好朋友和兴趣班好朋友的总数呢?所求的问题在哪儿?第二段怎会比第一段短一些呢?接下来怎么办?(生答师板书)

师:小红请好了小伙伴准备去买菜,妈妈和奶奶听说小红想当家,非常支持。

练一练:奶奶给了10元钱,妈妈给了20元钱,爸爸给的钱比妈妈和奶奶给的总数少2元,爸爸给了( )元钱。

同桌交流后回答。

2、出示:计划二:上街买菜

买青菜用了2元钱,买萝卜用了3元钱,买肉用的钱比买青菜和萝卜的总数多8元,买肉用了( )元钱。

师:谁愿意说说?(生答师板书)小红也很快地算出来了,这时旁边一位正在买菜的老爷爷看见了,也想请她们帮帮忙。

练一练:买茄子用了4元钱,买冬瓜用了2元钱,买鱼的钱比买前两样的总数多4元,买鱼用了多少钱?

师:你们愿意帮忙吗?同桌互相说一说。

[数学教学要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和必需的数学,就应该密切联系学生生活,使学生感到数学与生活密不可分,数学是生动的、有趣的。本环节步步深入,分别设计了“邀请朋友”、“上街买菜”等生活实例,激活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诱发出“我就是小红”的意识。让学生充分交流想法蕴涵了尊重个体思维的原则,呈现方式的多样化体现了课堂的开放性。这样一方面培养学生留心身边事物的习惯,另一方面使学生感觉到书本上知识来源于人的实践活动,把知识的学习不留痕迹地融入对生活的学习中,融入活动中,学生学习兴趣盎然。]

3、师:吃完午饭,小红决定去完成第三个计划,去小区刘奶奶家打扫卫生。小红多会安排呀!

出示:计划三:社区服务

2个同学洗衣服,1个同学扫地,擦窗的人数是洗衣服和扫地的总数的2倍,擦窗的有( )人。

生答师板书。

师:小红和小伙伴们把刘奶奶家打扫得干干净净,高高兴兴地往家走,正好遇上小区管理员张叔叔,原来啊,他正在发搞好家庭卫生的倡议书呢!

练一练:第一次发了22份倡议书,第二次发了38份倡议书,第三次发的是前两次总数的3倍,第三次发了多少份倡议书?

[在数学课中创设情境,并不是为了创设而创设,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感兴趣的情境中认识数学知识,体验和理解数学,感受数学的力量。因此在四个计划这一主线中还必须注意数学知识间的衔接与穿插,“上街买菜算算钱”,“小区发了多少份倡议书”,这些都能在现实中找到蓝本,学生身临现实情境,与其说是在解答题目,还不如说是 ……此处隐藏8041个字……/p>

学生口答补充:(1)梨树比苹果树少420棵

(2)梨树比苹果树多420棵

(3)苹果树比梨树少420棵

(4)苹果树比梨树多420棵

4、揭题:这样的两步计算应用题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课,现在我们先一起来研究第一种

二、探究新知:

1、研究例3

(1) 读题,找条件和问题,师画出线段图

(2) 根据小黑板上的思考提示,同桌互说这道题的解题思路

(3) 学生在本子上试做这道题,只用列出分步算式,快的同学可以列出综合算式。

(4) 指名板演算式,集体交流:指名说解题思路,1420表示什么?1000表示什么?

(5) 综合算式怎么写 ?谁还有不同的写法?1420-420表示什么?

2、如果补充的是“梨树比苹果树多420棵”,你怎样想?怎样算呢?根据思考提示自己思考后在本子上列式计算。

指名板演,并说说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3、小结:

我们今天学习的两步计算应用题跟以前学习的两步计算应用题在条件上有什么不同?只有两个条件的时候,其中一个条件需要用到几次,这两题中的哪个条件用了两次?第一次用它求什么?第二次用它求什么?但今天学习的两步计算应用题跟以前学习的两步计算应用题有一点还是相同的,那就是关键都是先求出中间问题。

三、巩固深化

1、p52练一练1,请学生写在书上,集体校对

2、p52练一练2,看线段图列式计算

3、p52练一练3判断:谁的解法对?

小刚:240+40=280(人)

小明:240+40=280(人)

240+280=520(人)

小华:240-40=200(人)

240+200=440(人)

小青:240+240=480(人)

480+40=520(人)

小组讨论,选出正确的答案,错的答案要说说错在哪里?

4、p53练一练5

5、p53练一练4

四、总结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

两步计算应用题教学10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新课改要求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生活实际中引出数学问题,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价值,体验到数学的魅力,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下面想以人教版第四册“两步计算的应用题”的教学为例,谈谈自己做法和体会。

课堂教学片断描述

片段一:游戏激趣

1、游戏:猜铅笔支数

师:同学们,我们一起玩猜谜游戏好不好?

生:好!

(教师出示一只装有铅笔的袋,从中拿出 6支红铅笔)

师:你能猜到袋中原来有多少支铅笔吗?为什么?

生:不能,因为现在袋中有几支笔还没告诉我们,所以不能知道袋 中原来有多少支铅笔。

师:假如我告诉你,袋中现在有 4支铅笔,那你知道了吗?

生:知道,原来有 10支铅笔。

师:现在我把 5支铅笔送给灾区小朋友,还剩多少支铅笔?

生:还剩 5支铅笔。

师:同学们真聪明!

2、游戏练习:拼一拼,算一算

师:同学们今天都学得很认真!我们再玩个游戏好吗?

生:好!

师:游戏名字叫做“拼一拼,算一算”。每四人小组都有一份资料,里面有多个条件和问题,看谁能拼出多道应用题,而且拼得又对又快。

生 1:学校里有40盒粉笔,又买来30盒,现在有多少盒粉笔?

生 2:学校里有40盒粉笔,用去26盒,又买来30盒,现在有多少盒粉笔?

生 3:学校里有40盒粉笔,用去26盒,现在有多少盒粉笔?

师:同学们真是越学越聪明了!

[说明: 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作为教学活动的切入点,学生能迅速进入思维发展的“最近区”,掌握学习的主动权。让孩子们在游戏中学习不仅学得愉快,还使数学学得更容易些。 ]

片段二:生活情景数学化

1、看图编应用题

师:今天,老师想带大家一起到商店里购物好不好?

生:好! (兴致卓跃)

(电脑显示情景)

师:商店里有各种各样的文具。这是什么?

生:皮球。

师:我们一起看电脑的演示,看看你会不会根据图的意思编成一道应用题题吗?谁来编一编?

(学生编,教师整理板书)

生:商店里有 24个皮球,卖出20个,还剩多少个?

2、看图编题:

师:刚才,同学们都是编题高手,现在老师来变魔术,把一部分的红色皮球变成了花皮球。你能根据图的意思编成另外一道应用题吗?

(电脑显示情景,学生编,教师整理板书)

生:商店里有 6个红皮球和18个花皮球。卖出20个,还剩多少个?

师:同学们越编越精彩。

3、对应练习:

师:商店里除了皮球外还有许多文具供大家购买,看看我们还可以买些什么。

(电脑显示题目)

生:我们还可以卖书包。

商店里有蓝书包 40 个,绿书包 30 个。卖出 37 个,还剩多少个?

[说明: 教学时设法为学生创设逼真的问题情境,唤起学生思考的欲望。让学生置身于逼真的问题情境中,体验数学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品尝到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

片段三:数学问题生活化

乘车问题:

师:今天我们买了很多东西,一起坐车回家好不好?

生:好!

(电脑显示坐车、上车、下车的情景)

师:车上原有多少人?到站后多少人下车?又上来了多少人?

生:车上原有 36人,到站后下去8人,又上来12人。

师:那么,这时车上有多少人?你们会算这道题吗?

生 1:会。36-8=28(人) 28+12=40(人)答:这时车上有40人。

师: 36-8=28(人)表示什么意思?

生 1:36-8=28(人)表示下车后还剩多少人。28+12=40(人)表示剩下的和到站又上来的加在一起就是这时车上的人数。

师:还有其他计算方法吗?

生 2:有, 36+12=48(人)48-8=40(人)

生 3:还有,12-8=4(人)36+4=40(人)

师:说得真精彩!

[说明: 创设生活情境的策略应更多考虑学生的生活基础,努力在学生生活与数学生活之间建立一种相似或相对的联系,这样学生更有构建的基础和探究的动力,在激发探究兴趣的同时,指点出探究的方向。 ]

《【精】两步计算应用题教学.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